1957年富兴配资,北京古老的城墙在大规模拆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个悲痛的场景。一位满脸沧桑、两鬓斑白的男子站在旁边,看到眼前的一幕泪如雨下,情不自禁地哭喊道:“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是割下我身体的一块肉;毁掉一段城墙,就如同剥下我身上的一层皮!”这位男子是谁?他为何如此痛心疾首?
北平,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都,承载着无数历史的痕迹。历代王朝都曾把这里定为首都,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在平津战役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始终强调要尽可能和平解放北平。他不仅亲自劝说傅作义起义,还为避免这座古都成为战火中的牺牲品,指示要保护好这座城市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毛主席特别要求林彪、罗荣桓等前线指挥官,确保名胜古迹和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不受损害。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前线指挥部特地邀请了当时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的梁思成,梁思成此时正因北平被围困而焦虑不安,深知这座古老城市的建筑随时可能被炮火摧毁。他深爱这座城市的建筑,无法忍受它变成废墟。当解放军的同志来到他面前,请求他标出古建筑的保护区时,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毫不犹豫地展开了艰难的工作。两人连续两夜未眠,最终勾画出这些无法忍受破坏的建筑区域,并交给了解放军。
展开剩余82%梁思成事后感慨道:“过去我对共产党并无深入了解,但自那时起,我便深深地感动了。”毛主席与共产党如此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这让梁思成对其产生了无限敬意。
1949年1月16日,攻城即将开始。毛主席再次向总前委的将领们强调,要在进攻过程中精心设计和实施文物保护措施,确保一切历史遗迹都得到妥善保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作战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哪些地区可以进攻,哪些地方必须避免。前线指挥官们更加精准地计算炮弹的射击角度,力求每一发炮弹都准确落在敌军阵地,而不会误伤文物。随着战斗的深入,终于在毛主席的努力协调下,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上签字,解放军顺利进驻北平,城市的文物和历史遗产得到了保护。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得以在不破坏其文化基础的情况下,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
北京解放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都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并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和《住宅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之前为解放军提供的古建筑保护区域,最终也被纳入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成为保护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件之一。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为建筑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几乎是呕心沥血,尤其是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本就不佳,患有肺病,但她依然坚持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尽最大努力培养未来的建筑人才。她不仅负责自己的教学工作,还与梁思成共同编写了诸如《城市规划大纲》和《中国建筑历史阶段》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专业论文。
作为民国时期的才女,林徽因还被国家委以重任,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0年,她设计的国徽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当选,至今我们所看到的国徽便是出自她的巧手之中。她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设计才华,负责了碑座的装饰和花圈浮雕的设计。此外,她也参与了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工作。
而在林徽因忙碌的工作之外,她依旧没有放下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时常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诗歌和文章,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至今依旧让人感动。
其实,对于林徽因来说,尽管她在文学上有着不凡的才华,但她最为热爱和专注的依然是建筑。在她14岁时,跟随父亲李泽民游历了多个欧洲城市,那些古老的建筑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她开始意识到,建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更是艺术和文化的体现。之后,她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虽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但她依然旁听了所有建筑学的课程,并在这里遇到了她的终身伴侣——梁思成。
两人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决定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一生。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古建筑虽然历史悠久,却未曾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梁思成和林徽因通过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被世人认识,他们还为此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等论文。
抗战期间,他们仍然没有停下探索历史遗迹的脚步。通过实地考察敦煌、宜宾等地的古建筑,他们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木结构建筑的观点,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中不仅包含了中文和英文的双语介绍,还配有大量插图,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发行。
当解放军请他们标出北平的文物保护区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深知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尽最大努力为保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而奋斗。
-----------------------------------------------------------------------
然而,1957年,北京的古城墙依然在拆除的浪潮中成为牺牲品。为了拓宽道路、建设现代化城市,许多人认为拆除这些古老的城墙是不可避免的。郭沫若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城墙已经不再具有防御功能,并且它们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应当被彻底拆除。郭沫若的这一提议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支持,甚至他们的莫斯科外墙也是因类似原因被拆除的。
然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坚定地认为,这些古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他们四处奔走,呼吁保护这些珍贵的建筑。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声音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反而被一些人指责为“保护封建旧物”的势力。在那时,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性,而只看到了它们对现代化建设的“阻碍”。
1957年,随着拆迁行动的展开,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亲眼目睹着那些他们辛苦保护的古城墙一砖一瓦地被拆除。没有大型机械的帮助,拆除工作只能靠人工进行,工人们手持铁锹、锤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地将古老的城墙拆解。梁思成看着这一切,心如刀割,痛哭失声。而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更是气得吐血,大声怒斥:“你们拆了这些历史遗物,未来即使重建,也只会是假的!”梁思成还曾预言:“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错了!”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问题逐渐显现,而当年拆除的城墙和建筑已经无法复原,成为了“假古董”。
2004年,尽管有修复计划启动,永定门成为首座修复的古建筑,但它已经无法恢复到曾经的样子。至今我们只能叹息,怀念那些未曾被保护的珍贵历史遗产。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