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融创优配
(来源:江海晚报)
吴良镛院士盛赞唐闸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唐闸的“渡口巷”“新民巷”“复兴巷”“汤家巷”等名巷则让人们更好地触摸那段辉煌的历史。
作为唐闸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巷子,汤家巷形成于清末民初,坐落于通扬运河与闸港桥交会的河湾处,与大生码头隔河相望。早年,一家汤姓大户从南通南门迁居落户于此,购买土地并建成规模宏大的汤家大院。后来,南来北往的居民安家至此,又陆续建起近二百间民居,形成建筑群落,汤家巷也由此而得名。
1950年唐闸居民户籍档案中就有汤家巷的名称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市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普查的内容包括地名的来源、含义、历史变迁和地理位置等。1982年10月,在全市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南通市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江苏省南通市地名录》,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市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地名典籍,作为唐闸地区标准地名,汤家巷就收录其中。据唐闸地区年近百岁的健康长者回忆,汤家巷实际命名年代应是民国初年。
展开剩余57%我们了解汤家巷的历史,绕不开的便是汤家大院。汤家大院位于汤家巷入口,由近代煤炭商人汤辛锐建造,原有房屋30余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临河东街六间店面房开设了汤和记炭行商号,主营白煤及黑煤销售,为近代南通煤炭业同业公会主要会员之一。南通近代历史文献档案显示,近代煤炭商人汤辛锐及其子女与南通二吾照相馆创始人罗鑫泉等有过交往。民国年间,汤家乐善好施,出资营建了一座大型石砌的水踏子,唐闸河东路居民通过水踏子可直接移步通扬运河水边,非常方便地取水用水。现如今,汤家大院仍存南北两个宅院,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房屋10余间,前庭后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高低错落、步移景变。其建筑技艺独特精湛,堪称江淮一带近代民居的经典。
2017年,汤家大院后人将悉心珍藏的与宅院同龄的实木大门无偿捐赠予原港闸区政府,用于唐闸印象展览馆。近年来,利用汤家巷的多处四合院落,唐闸印象展览馆、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南通墨梅刺绣传习馆、唐闸尚书院等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已成为南通文化旅游热门目的地。
2024年2月,以汤家大院为中心,罗家大院、丁家大院等组成的唐闸河东路民居建筑群被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也就是在这条历经百年的汤家巷,走出了著名物理学家、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的天文科普工作者、天鹅座新星的发现者闵乃世,走出了豁达乐观、善良温和的“世纪老人”汤婉如,走出了李吉林的学妹、40载服务于张謇第一小学的教书育人楷模汤凤英,走出了“妇科圣手”医学专家丁家怡,走出了培养了女足世界杯选手许艳露、亚运男足选手张卫的青训教练蒋柏平……
(本文结合“世纪老人”汤婉如生前口述、年近九旬退休教师汤凤英的口述,以及相关史料撰写而成。)
文:汤建
编辑:黄梦倩融创优配
发布于:北京市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