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重要事件淘配网配资
1642 年 8 月 14 日: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从雅加达(当时称 “巴达维亚”)启航,开启第二次太平洋探险。此次航行中,他发现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等,是首位抵达这些地区的欧洲人,极大拓展了人类对南半球的地理认知。 1880 年 8 月 14 日:德国科隆大教堂正式落成。这座哥特式建筑始建于 1248 年,因战争、资金等原因多次中断,历时 632 年完工,以其双塔(高 157 米)和精美雕刻闻名,1996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20 年 8 月 14 日:第七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开幕。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旨在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平,首次引入奥运五环旗、运动员宣誓仪式,共有 29 个国家参赛。 1925 年 8 月 14 日:《斯瓦尔巴条约》在巴黎签署。该条约明确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地区)拥有主权,同时规定缔约国公民可平等享有该地区的科研、渔业、矿业等权利。中国于 1925 年加入该条约,为后来在北极建立黄河站(2004 年)提供了法律依据。 1941 年 8 月 14 日:《大西洋宪章》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 “奥古斯塔号” 军舰上签署并公布。宪章提出 “反对领土扩张”“民族自决”“建立永久和平机制” 等原则,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纲领,也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1945 年 8 月 14 日:法国维希政府元首、一战时的‘民族英雄’菲利普・贝当元帅因叛国罪被巴黎高等法院判处死刑。贝当在二战中与纳粹德国合作,建立傀儡政权,迫害犹太人及抵抗者,后总统戴高乐将其刑期改为终身监禁,1951 年死于狱中。 1948 年 8 月 14 日:第十四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开幕。这是二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因战争影响推迟 12 年,德国、日本未获邀请,苏联首次派队参赛,中国派出 33 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等项目。 1953 年 8 月 14 日:苏联宣布成功试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氢弹。该氢弹以 “萨哈罗夫设计” 为核心,当量达 40 万吨 TNT,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加剧了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 1963 年 8 月 14 日:英国发生 “大火车抢劫案”。15 名歹徒在白金汉郡附近拦截从格拉斯哥开往伦敦的邮政列车,抢走约 260 万英镑(相当于 2023 年的 5000 万英镑),是英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现金抢劫案,案件细节后来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 1980 年 8 月 14 日: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在莱赫・瓦文萨带领下举行大罢工,抗议物价上涨和劳工权益受损。罢工迅速蔓延全国,最终迫使政府承认团结工会(首个独立于执政党之外的工会),成为东欧剧变的重要导火索。 1997 年 8 月 14 日:美国、埃塞俄比亚等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地区发现距今约 360 万年的人类足迹化石。这些足迹由两足行走的早期人类留下,为研究人类直立行走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2003 年 8 月 14 日: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波及纽约、多伦多等主要城市,约 5000 万人受影响,持续最长达 29 小时。事故因电网系统协调失误引发连锁反应,暴露了北美电力网络的脆弱性,推动了后续电网升级改造。 2007 年 8 月 14 日: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发生自杀式卡车炸弹袭击,目标为 雅兹迪 少数民族社区,造成至少 400 人死亡、1000 多人受伤,是伊拉克战争后最严重的单一恐怖袭击事件,凸显了当地教派与民族矛盾的复杂性。 2010 年 8 月 14 日:首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开幕。该赛事专为 14-18 岁青少年设立,设 26 个大项,旨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体育交流,来自 204 个国家和地区的 3600 余名运动员参赛。展开剩余69%二、中国重要事件
1.992 年 8 月 14 日:北宋政治家赵普逝世。赵普为宋太祖、宋太宗两朝重臣,三度拜相,参与策划 “陈桥兵变”(助赵匡胤称帝)、“杯酒释兵权”(巩固中央集权),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治国方略,史载其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北宋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2.1900 年 8 月 14 日:
(1)八国联军(英、美、法、德、俄、日、意、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及亲信仓皇西逃(史称 “庚子西狩”),途中下令 “痛剿” 义和团。联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据记载仅庄王府一处就有 1700 余人被屠杀,故宫、颐和园等多处文物被劫掠,故宫、颐和园等多处文物被劫掠,此次事件直接导致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语言学家马建忠在上海去世。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代表,精通多国语言,著有《马氏文通》(1898 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首次以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汉语,奠定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
3.1912 年 8 月 14 日:学者金克木出生于江西鄱阳。金克木是 “燕园四老” 之一(与季羡林、陈岱孙、张中行并称),精通梵语、巴利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在梵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代表作《梵语文学史》《金克木文集》等,以 “杂学” 著称,被誉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4.1915 年 8 月 14 日:杨度、孙毓筠、严复等六人在袁世凯支持下发起成立 “筹安会”,宣称 “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何者适于中国”,实则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筹安会的活动遭到全国反对淘配网配资,成为护国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5.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阵营。中国参战主要出于收回德、奥在华权益的目的,战后作为 “战胜国” 出席巴黎和会,但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6.1929 年 8 月 14 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以 “收回主权” 为由,下令解除中东铁路沿线苏联职员职务,引发中苏武装冲突。苏军迅速击败中国东北军,12 月国民政府被迫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权益,此次事件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
7.1937 年 8 月 14 日:
(1)日军战机首次大规模轰炸南京,目标包括南京火车站、明故宫机场等,造成无辜平民伤亡,这是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前日军对南京的首次重创,揭开了日军对中国首都长期空袭的序幕。
(2)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明确表示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标志着中国从 “局部抗战” 向 “全面抗战” 的进一步升级,向国际社会表明抗战决心。
(3)“八一四空战” 爆发。日军 18 架九六式轰炸机空袭杭州笕桥机场,中国空军暂编第四大队在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紧急升空拦截,击落敌机 3 架、击伤 1 架,中国空军无一损失,取得抗战初期首次空战胜利。此后,8 月 14 日被定为中国 “空军节”。
8.1940 年 8 月 14 日:青帮头目、汉奸张啸林在上海被其保镖林怀部刺杀。张啸林在抗战中投靠日军,担任 “浙江省伪政府主席”,为日军搜刮物资、镇压抗日活动,其遇刺是民众对汉奸势力的自发反击,震慑了投敌分子。
9.1941 年 8 月 14 日:日军调集 7 万余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 “扫荡”,实行 “烧光、杀光、抢光” 的 “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采取 “游击战”“地道战” 等战术展开反扫荡,至 10 月粉碎日军进攻,毙伤日伪军 5500 余人,保卫了根据地。
10.1945 年 8 月 14 日:
(1)国民政府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中苏共同对日作战,战后苏联尊重中国对东北的主权;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需经公民投票确认);苏联获得大连商港优先权、旅顺军港租借权及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经营权等。1950 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新约,废除了旅顺军港租借权等不平等条款。
(2)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指示》,决定派部队分三路进军东北,接收日伪投降资产,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这一决策为后续解放战争中东北战略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全国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11.1960 年 8 月 1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针对 “大跃进” 后的经济困难,指示要求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职工,推动国民经济转入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阶段。
12.1971 年 8 月 14 日:毛泽东南巡,在武汉、长沙、南昌、上海等地与地方党政军负责人谈话(即 “南巡讲话”),强调 “要搞马克思主义淘配网配资,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揭露了林彪集团的篡党夺权企图,为稳定当时局势起到关键作用。
三、名人出生 1688 年 8 月 14 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出生。他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欧洲最精锐的陆军之一,强化中央集权,被称为 “士兵国王”,为普鲁士崛起奠定军事基础。 1740 年 8 月 14 日:教宗庇护七世出生。他在位期间经历拿破仑战争,曾被迫为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后致力于恢复教会势力,推动与欧洲各国重建宗教关系。 1777 年 8 月 14 日: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出生。他于 1820 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首次揭示电与磁的内在联系,为电磁学创立奠定关键基础,被视为电磁学先驱。 1867 年 8 月 14 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高尔斯・华绥诞生。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以细腻笔触描绘英国上层社会变迁,获 1932 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对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深远。 1871 年 8 月 14 日:清朝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出生(1871-1908)。他在位期间(1875-1908 年)曾支持戊戌变法,试图推动近代化改革,但权力受制于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兼具改革意愿与悲剧色彩的君主。 1912 年 8 月 14 日:中国学者金克木出生。他是 “燕园四老” 之一,精通梵语、巴利语等多门语言,在梵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代表作《梵语文学史》《金克木文集》,以 “杂学” 著称,被誉为 “百科全书式学者”。四、名人逝世 992 年 8 月 14 日:北宋政治家赵普逝世。他是宋初重臣,三度拜相,参与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治国策略,史载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1433 年 8 月 14 日: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逝世。他建立阿维什王朝,推动航海探索与殖民扩张,奠定葡萄牙早期海上帝国基础,其统治时期被称为‘葡萄牙黄金时代’,被后世尊为 “若昂大帝”。 1464 年 8 月 14 日:教宗庇护二世逝世。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曾试图组织十字军对抗奥斯曼帝国,著有《欧洲史》《回忆录》等,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1900 年 8 月 14 日:中国语言学家马建忠逝世。他著有《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汉语语法著作,首次以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汉语,奠定汉语语法研究的现代化基础。 1956 年 8 月 14 日:德国(后入美国籍)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逝世。他创立 “史诗戏剧” 理论,强调戏剧的社会批判功能,代表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对 20 世纪戏剧发展影响深远。 1979 年 8 月 14 日:中国出版家王云五逝世。他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主持编纂《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推动近代文化传播与出版业现代化,在教育、学术领域亦有建树。 1988 年 8 月 14 日:意大利企业家恩佐・法拉利逝世。他创立法拉利汽车公司,打造世界顶级跑车品牌,推动赛车运动发展,被誉为 “赛车之父”,其名字成为速度与激情的象征。发布于:河北省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